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道德文化
道德文化

【中华孝道】孝道是社会底线

发布日期:2015/1/28 | 发布人:本站原创 | 浏览: 1751
孝道,是社会底线!

摘要 关于孝道

随着我国以跑步的速度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看到的不孝子女似乎越来越多,“24孝子女”早已演变成“24孝父母”,日行千里的现代化进程挑战着脆弱的“孝道”,政府面对日益增多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案子,无奈之下制定《赡养父母法令》,似乎成为挽救“孝道”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经》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孝道内涵

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父子之道,天性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敬不等于盲从

《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

生育后代

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民族兴衰关键在后代。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推恩及人

这是对他人而言。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忠孝两全

孝忠相通,孝始忠结。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成的,孝与忠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小家与大家本质相通。

 

《孝经》摘录 孔子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道,是社会底线!
 
孝道与感恩

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重建新孝道

 

面对如今孝道日渐淡薄的颓势,我们应紧紧恪守住孝道底线。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孝道应该是亘古不变常谈常新,值得社会推崇的正确道德观念,它永远都不会成为糟粕。

中华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大道德网
微信号:chinaave

以我微薄力量,点燃盏盏烛光。

我要评论(0条评论)
生意快车
很遗憾,暂无数据...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