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以跑步的速度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看到的不孝子女似乎越来越多,“24孝子女”早已演变成“24孝父母”,日行千里的现代化进程挑战着脆弱的“孝道”,政府面对日益增多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案子,无奈之下制定《赡养父母法令》,似乎成为挽救“孝道”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父子之道,天性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二孝敬不等于盲从
《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
三生育后代
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民族兴衰关键在后代。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四推恩及人
这是对他人而言。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五忠孝两全
孝忠相通,孝始忠结。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成的,孝与忠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小家与大家本质相通。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大道德网
微信号:chinaave以我微薄力量,点燃盏盏烛光。